一封未送出的情书:冬天里温暖的一封情书

来源:DoLike.CN 时间:2016-11-11 09:20:57 责编:hawking 人气:

认识张春,就是托这本书的福。一年多以前,我刚刚做了一个小小图书编辑,在知乎上搜寻可以出书的作者,看到张春,诚惶诚恐地询问,她给了我几个她写过东西的网站链接,让我自己去整理,还不停鼓励不好意思怕做得不好的我,没关系,工作嘛。我又懒又没经验,将她写的东西细细地读了一遍,再细细地复制黏贴到word里,再读一遍,将不要的剔掉,要的我也在一边读一边想,要怎么划分章节呢?章节要取什么名字呢?后来将一切都整理好,我心满意足地开始填选题表,又开始想要取什么名字呢,要怎么包装呢,要怎么样怎么样呢……
说到这里,几乎要让别人以为这本书是我做的了,然而不是。最后将选题表交上去,还要审核,我就满心期待地等啊等啊,结果竟然一直没有下来,到最后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,也许是我写得不够好,最终没有通过吧。后来看到刘鑫老师签了阿春的书,已经失望的心还是忍不住叹息。关了浏览器还默默地哭了一场。
很奇妙的事情,我也是打算给这本书取名《一生里的某一刻》,我也是打算在封面上加上刻度的元素,所以拿到这本书,看到封面上竟然有刻度的时候,心里就忍不住微微笑起来。
看完这本书,突然记起来几个小故事,都是张春讲过的。比如那个在公交车上听见两个小女孩第一次穿高跟鞋的故事,我当时看了,深处的那颗少女心几乎要化了,我真是太爱那个故事了。还有那个"怎么和小孩子相处"的故事,那几个故事里的小孩子一个个都那样有个性,也许是在张春的眼里,他们才这样丰富吧,记忆最深刻的是那个说"反正时间还多的是"的小男孩,那样轻飘飘的一句话,勾起许多思绪。
我觉得这些故事都太温暖,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张春坐在晴天见门口晒过的阳光。当然她文章里从没提到过她在门口晒过太阳,但人的想象是不受限制的,何况我又离她这样远。我想把这些故事分享给世界,我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情兴致勃勃地给张春发私信,兴致勃勃地整理文章,我实在想让大家都能看到,这样好的小温暖,简直是从心里生出来的温暖。然而后来在她给的链接里看到她的其他生活,不禁又黯淡了。
我在刚开始的时候,很兴奋地对我爱人说,我发现了一个人,她读过好多书,特别会写东西,尤其让人羡慕的是,她在厦门开了一家冰淇淋店,只在晴天开门!多么让人羡慕的生活啊!然而读到她后来的文字,了解她一路走来的艰辛,知道她当时忍受的痛苦,心里就一阵羞愧,我是多么浅薄无知啊。她就像一片深海,我即使看完她写的所有东西,也根本没有了解到她什么。
那一阵,也许是因为比较心疼她,我在心里会时不时和她说说话,之所以不和她说,是因为我觉得我根本无法感受她的感受,何从安慰呢?更何况,安慰这种东西,如果不是来自相爱的人,其实没有什么用。我那时每天上班都要从美院经过,每次经过,我都用一种非常温柔的眼神看一看里面的建筑,再看一看来往的学生。
也正因为她太难了,写出来的一些东西有些太阴暗、太绝望了。我在想是不是要删掉一些呢,可是删掉了会不会更让她觉得难过,觉得"果然是不被理解啊"?我和她说,她说没关系,"难道要指望一本书囊括一个人的一生吗?"我也就释然了。
我怀着巨大的柔情去做我的第一个选题,那段时间,我非常开心,感觉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,我有时下班会情不自禁地看着已经灯火通明的陌生的北京,心想我即将给你们带来一股清泉,是经历了反复的敲凿后从心底涌出来的清泉。那样天真的想法天真的人,真的存在过,所以大概也能理解,为什么最后希望落空后我竟然哭了吧。
我就是这样抱着强烈的分享心态去做这本书,尤其是我前面说的那些小故事,我简直想告诉全世界,所以读完这本书,尽管隔了一年多,我还是能发现,书里没有收录这些故事。心里微微地失望。没错,阿春是不容易的,是经受了许多苦难,然而,我这样想,正是因为承受过那样的苦难,内心被反反复复地揉碎,才能真正地温柔,温柔地发现那些平常日子里的温暖。她坐在那两个女孩前面听她们讨论第一次穿高跟鞋的那个时候,真的很像一朵花啊。
我还看过她写的很多搞笑的东西,我看着根本笑得停不下来。比如,我看过这样的小段子:她说她们公司食堂里排队总有人插队,所以一直原地不动,她就和她的朋友讨论:"我们食堂的队伍长吗?""不,但是很粗。""我们食堂的队伍长吗?""不,但是越排越长。"这样的小段子我也觉得很有意思,舍不得删掉,放在稿子里。也许出版业专家会觉得我一点都不专业,抱着一股傻气在做书,但是我还是觉得,这些瞬间,都是那样丰富,这些点滴,构成了张春。她就是这样,虽然怀着痛苦,仍然有趣、温柔,这些都是她啊。每个人都会有这些不同的一面吧。
那些有趣温暖的故事,我自己是觉得,好像那个时候,她的心稍微打开一点了。
现在在我手边的这本书,我读着,似乎是一本私人的书吧。虽然她在谈论这个人间,讲着一个又一个来往的人,但是讲述的时候,感觉心还是闭着的,那些字句,是从心里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的,是它们自己想走出来的。
并不是说这样就不好,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,我当然也想过我能不能做成这样,或是做得更好,我想我是办不到,里面的文章经过了一些巧妙的处理,而且纸张、装桢设计什么的,我肯定没法做到这样完美,我估计只能做出一本真诚而普通的书。后来读了刘鑫老师的做书笔记,也明白了许多。刘鑫老师是抱着理解抑郁症的想法做这本书的,自然做出了这样的感觉。而且他对张春作品的理解比我深刻太多,我如果做这书,一定无法好好驾驭。
也许刘鑫老师就是要做成这样私人的感觉。说是私人,是因为,里面的字句都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。你读的时候,也是自然而然地在心里呼应着的。你简直不是用眼睛将内容看进去了,你是在用心与她一起念。
这就是一种理解吧。她只是在谈论她自己,或是她遇见的人与事。但是我却觉得,她在谈论所有人心里的那股疼痛,那处温暖,那种失去了什么的感受,也许每个人都可以在内心得到共鸣。这是通用的语言。
然而你不知道怎么向别人推荐这本书,这本书有趣吗?好像不是有趣不有趣的问题。这本书有讲什么大道理吗?好像是有一点,却不是在教你什么。这本书有什么用呢?我不知道,这是我的书,私人的书,读进去,就像进入了自己的一个人的世界。
然而,理解,难道不是我们坚持走在这世间所追求的力量吗?理解,难道不是我们坚持走在这世间所需要的力量吗?
理解本来就是两颗心的问题,永远不会成为一群人的问题。这本书,在我看来,可以让人得到理解。
还有一件有关的事情。那时我在换工作,也是一年前,一位前辈将我介绍给一个朋友。我那时朝他说起张春的选题,我说她很厉害,我很喜欢她云云。他问我,她有什么病啊?我说了,他说,这有什么大不了的,还有很多更痛苦的事呢。我惊呆了,心里立刻打消了继续向他求职的想法。
一个人,随着年龄的增长,理解他人痛苦的能力应该会越来越强,越能倾听,越能宽容。他竟能将他不了解的痛苦随意地嘲讽,我立刻就想到他当时讥讽别人用的话:他没有长成他那个年龄应该有的样子。
而张春,也许正是因为经历过太多,所以才能对别人的痛苦抱有相当的理解吧。所以,这本书,就好像是我们自己无数个孤独的午夜里那些飘荡的思绪一样。
《一生里的某一刻》,这是一个非常奇妙的标题,如果读了这本书,就会明白。一生里受苦的一刻,幸福的一刻,许多无法言喻的一刻,最后都会像阿春那篇文章里的那样,就像走在长长的铁轨旁。似乎没有什么意义,但是你无法忘怀。
有时面对世界的庞大时,心里涌现的那种无法表达的情绪,阿春都以她的痛苦与温柔为桥梁,一一诉说在这书上。